近期,短剧行业一度火热,成为不少寻求副业机会的网友关注的焦点。在短视频平台上,频繁出现“零基础月入过万”“宝妈在家就能做”的推广帖,吸引了大量用户。可是,这些短剧推广的真实情况确实让人感到震惊。在表面繁荣的背后,真相却是骗局层层叠加,只为收割那些渴望通过副业实现财务自由的心态。
短剧推广的基本模式是将短剧下载后进行二次创作,利用自身社交媒体账号进行剪辑和分发,通过植入链接或口令,引导观众付费观看,从中抽取佣金。然而,这种“轻松”赚钱的方式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一位网友伽音的母亲正是受害者之一。她在接到某机构的电话后,被吸引参加了一个声称为“免费课程”的短剧推广培训,结果却是交出了4880元的高额费用。
伽音对此表示,合同中明明承诺会提供相关素材的授权,实则完全是诈骗。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她的母亲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因为涉嫌盗用影片而账号被封,现实让人心寒。
类似的经历屡见不鲜。另一个网友星露在购买了“授权”和“工具”后,发现流量依旧很少,更令人失望的是,她的账目最终只赚到了47.84元。短剧推广的“培训课程”其实是机构为盈利设计的圈套,而大肆宣传的套餐和工具包则是其“套娃式”收费的典型体现。
业内人士王先生指出,这个所谓的短剧推广,实质上是一种“裂变”营销。宣传资料大多打着免费课程的幌子,而进入所谓社群后,用户面临的就是各类高价收费项目。在短剧推广这个链条中,用户损失金钱的同时,手中的账号却可能因为流量封禁而变得无用。
随着“短剧出海”的热潮,许多机构的“短剧海外推广”宣称可以带来更大的收益,但实际上这同样是建立在高成本和复杂操作的基础上。因此,短剧推广的受害者层出不穷,而平台上近千条针对短剧推广的投诉数据则让人看到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真实性。
法律专家朱巍对此也做出了分析,认为这种短视频的营销方式实际上属于典型的互联网广告,其培训课程的虚假宣传及不当承诺违反了相关法律,让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传播这些不实信息的机构,其背后往往并没有真正的资质和能力。
当前,短剧推广虽然如火如荼,但相关机构的规范管理亟待加强。对于潜在的培训骗局,受害者应该提高警惕,好的副业并非靠这样的手法发掘出来。总之,在这个新时代,信息透明与法律的保护对普通人尤为重要。希望在大众对短剧推广的认识逐渐明确的过程中,能够有人揭开这个浮华的骗局,保护每一个仍在追求梦想的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