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耸动的大字标题(多数还是黄字),配上几段刺激的视频、图片,和煽动力极强的背景音乐。
一些的持证媒体,越来越像“无良自媒体”,甚至他们还会直接转发自媒体、个人拍摄的视频,丝毫不在意版权问题。
相比于深度图文,短视频的传播方式非常快捷且廉价,收集几张视频图片,打上几段uc标题,再ai协作一下,快的话,几分钟就能完成。
而正式新闻,则需要费心写稿校对,既花成本,又耗精力,传播数量上和短视频比,还不够看。
在利益和吸粉kpi的驱动下,已经有不少机构媒体忽视了对新闻进行事实核查,罔顾新闻伦理,只为短期收割眼球。
比如我之前就写过一件事,文莱还没有正式对中国免签,只是释放了这个意愿,结果就有一些媒体迅速拱上去转发说免签了,其结果就是大量中国游客到文莱后发现上当受骗。
类似这样的事件还有很多,在流量至上的法则下,传统新闻生产的把关人机制在算法推荐面前土崩瓦解。
新闻伦理的溃退、社会价值的消解、商业生态的扭曲,正在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
今天,“新黄色新闻”在中国已经大行其道,蔚然成风,说句不好听的,新闻伦理已经集体失序。
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催生无数个卤鹅哥式的短视营销。
在流量至上的游戏规则下,卤鹅哥们不需要精进技艺、提升品质,只需不断制造更具冲击力的表演。
这种逆向淘汰机制,反而会使得传统卤鹅作坊面临生存危机——擅长作秀的投机者能获得官方资源倾斜,老实本分的,继续默默无闻。
当会演比会做更重要成为商业成功法则,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当地方媒体将卤鹅哥的强行投喂行为定义为城市名片,当政府官员亲自下场参与流量炒作,媒体与流量平台的合谋已经突破了底线。
地方上赚了一点热闹,刷一波漂亮的政绩,但社会整体消费并没有因此变强,不过是一次流量的内耗,产业更深的空心化。
某种程度上说,卤鹅哥的爆火和新黄色新闻的泛滥都是短视频时代的一种传播的异化。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像周鸿祎被投喂这类缺乏公共价值的事件,已远超社会重大议题的传播声量。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边是从严整治,一边却是低俗、刺激、极端的信息,通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