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电视节的聚光灯下,除了传统影视类型外,微短剧也被照亮。这个曾被视为碎片化娱乐的内容形态,正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从影视圈边缘向主流的蜕变。
腾讯视频以“十分剧场”树起精品化品牌;爱奇艺以精品、年轻、创新的内核布局微短剧业务;“央视总台+央视频+市场”串联起三位一体生态圈,以“国家队”角色书写微短剧故事……这些头部平台的策略升级,预示着微短剧行业从流量逻辑向价值逻辑转变。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副司长杨铮提出,微短剧行业可持续发展要“向上提质、向下扎根、向外拓展”。然而,凭借“霸总富婆”起家的微短剧,目前仍处于影视圈“鄙视链”的低端,面临着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尽管精品化已成行业共识,但在AI技术加速渗透的当下,微短剧如何突破“短快爽”的固有认知?
女主穿越到80年代,通过反击“极品”亲戚展开复仇;死后重生却保留前世记忆,凭借智商手撕渣男、小三;霸道总裁对出身寒门的女孩一见钟情,女孩从此开启逆袭人生……在短视频平台上,大部分微短剧还是以这些脱离现实的内容直戳观众爽点,如同一个“白日梦”调动起观众情绪。
“所谓的爽点,就是通过制造信息差引发观众情绪波动,以此激发观众付费以及持续追剧的动力。”Content Republic制作负责人冯祚临在论坛上表示,这一模式核心在于找到人物底层的共鸣感,可通过性别转换、叠加年代元素等方式,实现“新瓶装老酒”。
例如《我在八十年代当后妈》,讲述现代女大学生穿越至20世纪80年代,被迫嫁给带着一儿一女的养猪场老板,当上后妈的故事。面对亲戚的百般刁难,女主用智慧和现代知识巧妙化解,并将亲戚逐出家门,最后迎来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结局。
但这并不意味着微短剧只要情绪,冯祚临认为故事力才是其未来重要的发展动力,创作者也要致力于用最短时间讲好最具共鸣的故事。
咪咕数媒党委书记、董事长于航表示,微短剧要在“人心红利”的商业化道路上,实现从情绪到情感再到情怀价值的蜕变。
这就需要微短剧从内容到运营模式进行转变。内容方面,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建议,一方面是要打破单一“霸总”题材的垄断,让写实年代、刑侦等多元类型涌现,避免同质化竞争。如听花岛制作的《家里家外》,引发了年代创业+励志题材的热潮。
另一方面可借鉴电影、电视剧的经典选题,“所谓的借鉴不是翻拍或重拍,而是改进当时因成本、技术等问题受限的题材,同时融入时代变化和观众需求。”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微短剧从虚无缥缈的“白日梦”中“醒来”,向现实主义方向倾斜。如周星驰监制的《金猪玉叶》,聚焦网络诈骗和杀猪盘这一现实问题;《秋天日记》关注女性和家庭议题,展现生活中多样的情感关系和人生智慧。
微短剧题材追求“广度”,商业运营模式则需要“长度”。乐力表示,微短剧每集时长虽短,但优质IP可以通过季播的方式延长生命周期,制作十几季,这样总时长可能会超过传统长剧。让观众对IP的印象,从“短平快”的情绪转变为持久的情怀。
在国产视频生成大模型陆续上线之时,记者曾提出“一人拍一部剧还有多远”的疑问,如今,在“融合与共生?微短剧创新与发展论坛”上找到了答案。
“爱优腾”长视频平台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入局微短剧,无论是用户流量,还是视频模式,都有着先天优势,属于微短剧赛道的率先入局者。今年春节,小红书也加入短剧赛道,正式上线短剧频道。
真正让小红书短剧火爆出圈的是,“520”档期小红书首发的一部由新锐短剧厂牌熊和兔剧场制作的虐恋短剧《痴人之爱》。数据显示,《痴人之爱》上线万次,在小红书讨论曝光量破2亿,打破了站内短剧纪录。
“我们在微短剧这条拥挤赛道做出差异化,与社区基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红书精品短剧负责人啡卡在论坛上介绍,小红书有3亿月活用户,其中有50%的年轻用户群体。在内容生态当中,小红书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的转化率高达30%,用户自发形成看剧、讨论、二创的闭环生态。小红书还鼓励幕后人分享拍摄期间的趣事,相比视频平台只展示精美的海报,活人感内容更容易带动圈层的扩散。
另一个UGC平台B站去年开始重点发力动画短剧。据媒体报道,B站通过“充电”方式,在今年一季度单月流水突破1000万元。6月19日,B站推出动画短剧扶持政策“觉醒计划”,面向UP主、MCN和动画短剧相关公司,提供30%至100%的成本覆盖、最高80%的分成。
当用户社区与内容分账体系打通,个人创作者的积极性将被极大调动,而助力个人创作者完成微短剧制作的重要工具便是AI。
多位影视制作人表示,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生成、投流等,几乎每一个微短剧制作环节都能应用到AI。不仅可以将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完全展现,让内容更具吸引力,还可以实现广告的定制、植入、剧场化等多种“玩法”,帮助创作者更好地实现商业化变现,降低入局微短剧的门槛。
无论是走精品化路线,还是个人创作者入局,其核心都是为了让微短剧的内容和题材更加多元化。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曾映雪表示,微短剧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发掘更多的产业和社会价值,形成“微短剧+”产业生态。
今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宣布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除去年已启动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外,还增加“跟着微短剧学经典”“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微短剧里看非遗”等创作计划。
2021年上线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和陈乔年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故事感动无数观众。以他们为主角的微短剧《延乔兄弟》也在近日进入启动阶段。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张庆龙在分享中提到,该剧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用微短剧的艺术形式呈现,将作为总台的微短剧标杆作品。
3月举行的2025年网络视听精品发布会现场,《三击掌》《三意社》《翰墨忠烈颜真卿》《火焰驹》四部秦腔经典剧目签约入驻,正式开启传统戏曲艺术与微短剧的跨界融合。西安演艺集团党委书记李晓燕表示,微短剧不仅是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更是传统戏曲“活态传承”的突破口,让秦腔跨越地域和年龄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精品化与大众化道路并不冲突,微短剧正通过“+历史”“+戏曲”等多元融合,让每一个镜头既承载着个人创作者的创意火花,也成为传统文化破圈、社会价值传递的毛细血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