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表示,今年一季度,全市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和社会生活方式。《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AI)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人民币,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
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创新环境。近年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应用落地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表示,今年一季度,全市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累计完成60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备案,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加速重构的浪潮中,人工智能已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核心战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依托国际化人才高地、完备的产业基础和政策先导优势,率先将人工智能列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构建集技术研发、场景落地与治理创新于一体的全生态体系。从张江算力集群到临港智能工厂,从徐汇“模速空间”创新社区到杨浦人才孵化高地,上海正以系统化思维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上海通过物理空间与制度设计的双重创新,构建了“算力—平台—场景—资本”四位一体的产业生态。以“模速空间”为代表的创新社区,整合算力基础设施、开源技术社区、应用场景试验场和风险投资基金,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协同。这种生态模式不仅加速了技术成果的转化,还吸引了数百家人工智能企业聚集,覆盖基础层算法研发、技术层工具开发和应用层垂直解决方案的全链条布局。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中,上海已成为国内大模型研发的核心阵地。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显著提升,例如商汤科技的“日日新”系列大模型在多模态交互领域实现突破,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开源体系为行业提供底层技术支撑。技术突破不仅体现在算法迭代上,更表现为硬件与软件的协同创新——从智能芯片设计到边缘计算设备,上海正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底座。
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上海的城市肌理。金融领域的智能风控系统、制造业的无人化生产线、医疗行业的AI辅助诊断平台,展现了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正推动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的融合,例如交通系统的实时优化、能源网络的智能调度,标志着技术应用从企业级向城市级跃迁。
在技术狂飙突进的同时,上海率先开展人工智能治理创新。通过制定语料库建设标准、数据隐私保护规范,以及针对生成式内容的审核机制,上海正尝试构建兼顾创新活力与社会责任的监管框架。这种“边发展边治理”的模式,为中国参与全球人工智能伦理规则制定提供了实践样本。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版中国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十五五”规划研究报告》分析:
当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技术层面,大模型的算力消耗与能效矛盾日益凸显,如何突破芯片瓶颈、优化算法效率成为当务之急;产业层面,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需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治理层面,数据安全、就业结构冲击等衍生问题亟待系统性应对。与此同时,全球技术竞赛的加剧与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既对自主创新提出更高要求,也为上海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创造了机遇。这一阶段的突破,将决定上海能否从“应用创新高地”升级为“全球技术策源地”。
突破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底层理论、开发高能效专用芯片、探索量子计算与脑科学交叉领域,将成为技术攻坚的重点。通过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源平台,上海有望降低中小企业的研发门槛,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良性循环。
从单一场景向城市级智能体演进,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深度融合。临港新片区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张江科学城的数字孪生城市项目,将率先示范“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生态模式。
在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的同时,上海可探索“监管沙盒”机制,为自动驾驶、AI医疗等高风险高价值领域提供创新容错空间。通过举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峰会、发起国际伦理倡议,推动中国方案融入全球治理体系。
“十四五”期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面临着核心技术“卡脖子”、国际竞争加剧、产业链协同不足等挑战。随着“十五五”时期的到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升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上海亟需制定科学、前瞻的产业规划,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实施路径,以巩固其在全国乃至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想要了解更多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版中国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十五五”规划研究报告》。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