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襟山带水,接南通北,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和黄梅戏文化等“五大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彰显徽风皖韵的地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强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基座,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出的广阔的应用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正在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成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五大文化”传承创新路径,能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新篇章注入新动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语言理解、内容生产、场景生成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提高“五大文化”内容生产效率和效果。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五大文化”资源进行数字记录、数字还原、数字勘测、数字集成,形成信息聚合、数字管理、数字运用,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文化数据库,方便查询、传播与交流。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运算统合能力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技术范式,将“五大文化”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重新建构成符合数字叙述的表征体系与意义系统,通过关键词输入、语音唤醒等方式,生产包括数字音乐、数字游戏、网络文学、短视频等在内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数字媒介形态。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感官交织技术,打造适应现代生活的文化场景和体验效果,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诸如徽州文化里徽商行商坐贾的盛况场景,淮河文化中古代水利工程的蔚然壮观,大运河文化中昔日漕运的繁忙景象,实现文化基因可感、可触、可共鸣。
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技术整合诱发的联动优势,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突破传统传播的渠道局限,有助于实现“五大文化”在数字浪潮中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一方面,依托不同媒介平台的符号系统和叙事语法,利用跨媒介叙事赋予更高效和更具有深度的内涵解读,实现同一“故事”文本不同的“演绎”呈现,形成“五大文化”在不同媒介文本间的内容勾连与意义接合。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极大地降低了技术使用门槛,吸引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五大文化”传播,帮助创作更为丰富多样、通俗易懂,更加贴合不同群体认知水平的文化作品,唤醒不同群体的文化记忆,激发对“五大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而主动参与“五大文化”传播。同时,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对网络用户的兴趣偏好与文化需求进行精确画像,挖掘网络受众对“五大文化”不同文化元素的关注点,设置话题联动、引导互动分享,全景式实现在数字时代的“人间种草”。
生成式人工智能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能够实现“五大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五大文化”进行二次创作,将特色文化符号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IP,开发动漫、游戏、影视等作品,打通生产、传播、消费全链条,通过多元化产业形态实现文化价值的转化和增值。推动数字文化消费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推出一批主题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文旅创新项目,驱动文化与消费“双向奔赴”。开辟“五大文化”消费新场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加速文创衍生产品开发,利用算法推荐、社交传播与虚拟偶像等方式激活“五大文化”的经济效能。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开发与“五大文化”主题相关的数字藏品(NFT),赋予每一个作品唯一身份标识,实现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同时将这些数字藏品精准推送给对“五大文化”或数字收藏感兴趣的用户,促进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
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五大文化”创新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做好顶层设计,共同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文化生态。加快安徽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深度融合。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加大对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资金投入,对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文化创新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开设“文化科技融合”交叉学科和“人工智能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课程,培养既懂传统文化又掌握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加强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联合科大讯飞、安徽省社科院等单位联合攻关“五大文化”大数据标注、AI伦理审查等关键技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搭建“五大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实现“五大文化”资源高效配置与价值最大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