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看视频,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有图有视频,不一定就有真相,你刷到的短视频,内容很有可能是假的。
外国人熟练演唱中文歌曲、银发奶奶传授养生秘诀、氛围感女孩分享穿搭美学……据报道,互联网上,一些AI生成的视频关注度颇高,“细节满满”让很多网友信以为真,不少社交账号利用AI技术造假、博眼球快速“吸粉”起号,进而变现。
什么是起号,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简单地说,就是指在社交媒体或电商平台开设新账号,通过运营吸引粉丝、获取流量,最终实现商业转化。目前多个社交平台上都出现大量“AI起号秘籍”相关内容,这些AI生成内容多以俊男靓女、育儿百科、健康养生为主,大都低俗猎奇。一旦起号成功,这些账号就会隐藏AI引流内容,开始带货、卖课。有的账号还被明码标价放到账号交易网站上,形成了一条“起号、转型、转卖”的灰色产业链。
今年3月,就有媒体记者实测发现,市面主流AI工具仅需输入“明星丑闻”“社会冲突”等关键词,即可生成包含时间、地点、人物的“新闻报道”,配合换脸图片、篡改语音后,一条以假乱线分钟即可完成。某网络水军团伙甚至形成“搜集热点—AI编剧—真人出镜—多平台分发”的产业链,利用虚假内容收割流量返利。
那么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各位可以回想一下:这两年,名人被AI已成常态。“假靳东”迷倒一众大妈,“假雷军”辣评世间百态,种种乱象轻则为当事人带来困扰,重则催生诈骗案件。2024人工智能安全报告显示,2023年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增长了3000%,若不能有效打击,这个数字必然会继续飙升。
有评论就说,当 AI 技术能精准克隆名人的声音与面容,当虚拟主播顶着明星的脸推销商品,当合成视频让“不存在的场景”看起来真实可信。可以说,这场由技术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挑战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底线。去年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过程中,也提到了要对AI技术加以肯定,更要重申科技伦理与责任的重要性。正如获奖者杰佛里·辛顿说的,科技界与社会必须共同思考,如何在推动AI技术进步的同时,确保它被负责任地使用。当然,这句话是他本人获奖后的亲口回应,并非AI生成。
怎么办?近几年,我国已相继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规定。今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对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在生成合成内容的文件元数据中添加隐式标识。一句话总结,就是要给所有AI生成的内容打水印。
规定有了,就要严格执行,严惩伪造传播、牟取不法利益的侵害者。当然,对于爱看这些短视频的人来说,如果仅仅图个乐呵,那也没什么。如果你要有消费或者再次传播的冲动时,最好查查来源,核实发布者是否为官方认证账号;辨辨细节,AI生成内容常出现逻辑矛盾或时空错乱;用用工具,利用“AI内容检测平台”验证真伪;等等权威,对某些信息保持警惕,等待政府或媒体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