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波率先提出“内容 + 广告”的深度融合模式,将短视频广告与优质内容有机结合,以用户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广告。例如,他带领团队与广告主和内容创作者合作,打造了一系列兼具趣味性和商业价值的短视频广告案例。在与某知名快消品牌合作时,策划了一场以品牌产品为主题的短视频创意大赛,通过吸引大量用户参与创作和传播,不仅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为广告主带来了显著的销售增长。
当整个行业都在冲向15秒短视频时,吴静波却提出“慢广告”概念,采用3 - 5分钟的中长视频,允许用户倍速,但不允许跳过。例如,2018年春节,他为天猫超级品牌日推出《家的迁徙》,跟拍三个家庭从北上广回老家的高铁12小时,视频4分20秒,上线%。这种中长视频广告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传达品牌故事,还能有效提升用户的观看时长和互动率。
吴静波推动了广告产品的创新和团队架构的优化。例如,他实行广告产品经理“轮岗制”,要求产品经理每季度必须去采访部跟记者跑选题,以更好地理解内容创作。他还建立了“一页Brief”制度,要求客户只能用一页A4纸、不超过100字来阐述核心信息。此外,他成立了“广告内容化”实验室,将原本30人的销售团队拆成6个5人小组,每组配备编辑、视频剪辑、数据分析师等,致力于将广告内容化。
2017年,吴静波提出了“数据驱动的广告投放”理念,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入了解客户业务特点和目标受众,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广告解决方案。这种数据驱动的策略使得短视频广告能够更精准地触达目标受众,从而显著提高广告的点击率和转化率。
吴静波还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广告投放。例如,他推动团队自研“鲸准”DMP,用一方数据训练私域模型,有效降低了获客成本(CAC)。此外,他提出“智能营销”概念,让算法自动为每个用户生成多套创意,实时竞价,再将转化成本写入区块链存证。这些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广告投放的效率和效果。
2020年疫情期间,吴静波迅速将广告预算变成“公共议题基金”,发起了一系列公益广告项目。例如,鲸驰文化联合元气森林、OPPO、安踏、喜茶等品牌推出了《武汉红区76天》《外卖骑手在封城》等17条纪录片,全网播放量达5.7亿次。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品牌的公众形象,也增强了客户与平台的粘性。
吴静波的这些创新策略不仅推动了短视频广告的商业化发展,也为整个互联网广告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技术进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