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期间,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与网红“柴怼怼”的纠纷将网络舆论场的撕裂与商业竞争的残酷推向极致。一方是深耕零售行业三十年的区域商超标杆,另一方是坐拥28万粉丝的玉石领域博主,双方因一段“卖玉石暴利”的短视频展开激烈交锋。这场纠纷表面上是网红对企业的质疑,实则是流量经济下商业底线与网络舆论的深度对撞,折射出当下商业生态中亟待解决的深层矛盾。
事件起源于“柴怼怼”于2025年4月发布的一条短视频。视频中,该网红以“行业揭秘”为噱头,直指胖东来“核心盈利点在玉石销售”,声称“成本几百元的玉石售价数千至数万元”,并暗示其通过组织水军“造神”。这些言论迅速引发舆论发酵,部分网友将其与胖东来此前“员工月薪过万”“设委屈奖”等高福利形象关联,质疑其商业模式存在“割韭菜”嫌疑。
面对指控,胖东来选择以数据回应。企业公开2025年一季度和田玉销售数据:销售额2190万元,毛利率20%,占珠宝部销售额3.6%,占集团总销售额0.34%。同时,胖东来宣布开放第三方检测,承诺消费者可凭权威机构鉴定结果全额退货,并邀请媒体、消费者实地考察供应链。于东来更在社交媒体连发多条动态,直言“若不让柴怼怼受处罚,将关闭胖东来”。然而,随着争议升级,其动态被删除,账号转为私密,企业官网亦因“维护升级”关闭。
这场纠纷的吊诡之处在于,双方均未真正说服公众。支持胖东来的网友认为,企业主动公开成本、定价、检测流程,已尽到举证责任;而“柴怼怼”的指控缺乏数据支撑,更像“为流量碰瓷”。数据显示,该网红关联的17家存续企业中,多家涉及珠宝业务,近90天直播带货销售额达50万至75万元,其商业动机存疑。
但反对者指出,胖东来的回应存在“避重就轻”之嫌。尽管其玉石业务毛利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20%的利润率在零售业仍属高位。更关键的是,胖东来未解释玉石定价的差异化逻辑——例如,货头、货中、货尾的利润率差异如何影响终端售价。这种模糊性为质疑提供了空间,也暴露了传统商超在转型高端珠宝领域时的品牌信任危机。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舆论场已沦为流量博弈的战场。柴怼怼通过组建“维权群”、号召粉丝联合鉴定,将商业争议转化为“打假英雄”的人设营销;而胖东来则陷入“自证陷阱”,越是公开数据,越被质疑“选择性披露”。这种对立本质上是流量经济下“争议即变现”逻辑的产物——网红需要话题维持热度,企业需要热度维持曝光,而公众则成为被消费的流量素材。
:胖东来主动公开成本、检测流程,展现了传统商超向现代企业治理转型的努力。但珠宝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原料品质、工艺水平、品牌溢价等因素难以量化,单纯依赖毛利率数据难以自证清白。未来,企业需建立更细化的分级定价标准,并引入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供应链全程溯源。
:柴怼怼的指控虽未构成刑事诽谤,但已涉嫌商业诋毁。抖音平台对其29条视频下架、限制投稿一个月的处罚,体现了《民法典》第1195条对网络侵权的规制。然而,平台仍需完善算法识别技术,避免“伪监督”内容通过“争议性”标签获得流量倾斜。
:公众对胖东来的“神化”与“祛魅”同步发生,反映了社会对民营企业认知的割裂。一方面,人们期待企业成为道德楷模;另一方面,又对其商业行为充满猜忌。这种矛盾心态源于对资本与权力关系的深层焦虑,需通过制度建设而非道德审判化解。
:建立“争议响应标准化流程”,包括48小时内成立专项小组、72小时内公开核心数据、5个工作日内引入第三方审计等。胖东来可借鉴国际珠宝品牌经验,定期发布《供应链白皮书》,披露原料采购、加工流程、质检标准等细节。
:推行“内容分级管理制度”,对商业争议类视频标注“待核实”标签,限制其推荐权重。同时,建立“企业—博主”调解通道,引入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作为第三方仲裁方。
:将“商业素养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体系,培养公众对商业模式的批判性思维。例如,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普及珠宝行业定价逻辑、零售业成本结构等知识。
于东来与柴怼怼的纠纷,终将随着时间淡出公众视野。但它留下的警示却值得深思: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商业底线与网络舆论的博弈已无退路。企业若想摆脱“自证陷阱”,需以更彻底的透明化重建信任;平台若想避免沦为“黑嘴”温床,需以更严格的规则守护生态;公众若想终结“吃瓜狂欢”,需以更理性的思考穿透迷雾。毕竟,当争议沦为流量工具,当真相沦为利益筹码,这场战争中没有赢家——唯有商业文明的进步,才能让所有人免于在舆论的漩涡中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