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辣味零食行业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新品层出不穷,细分品类持续拓展。在满足我国消费者味蕾的同时,中式辣味零食也踏上了“出海”征程,通过推出本土化产品,吸引国外消费者的关注。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6年,我国辣味休闲食品的零售额将达到2737亿元。随着工艺革新、渠道升级、全产业链布局以及供应链本土化的不断推进,中式辣味零食行业将展现出更强的发展活力。
为更好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中式辣味零食正致力于撕掉高油高脂的标签,从原料端重塑产业基因。
其中,魔芋在业内掀起的健康风潮尤其受到关注。研究表明,魔芋块茎是典型的低热量、高膳食纤维食物。其可提供饱腹感,从而达到控制热量摄入的效果。近年来,现代食品工业技术的突破使魔芋实现了从传统食材到休闲食品原料的蜕变。当下,魔芋正以越来越多的创新形态出现在零食货架上。欧睿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魔芋零食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元,预计未来5年将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2030年有望达到千亿元规模。截至6月20日,我国多家头部休闲食品企业的魔芋类产品供应商——一致魔芋年内股价累计涨幅达159%。其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魔芋粉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近20%;魔芋食品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63%。这一快速增长态势主要源于休闲食品与茶饮小料方面成交量的明显增加。对此,方正证券首席分析师王泽华表示,作为魔芋原料的上游加工企业,一致魔芋股价的大涨表明市场对整个魔芋产业链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盐津铺子董事长张学武也谈到,魔芋突出的健康属性与中式零食的调味高度契合,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公司将在休闲魔芋赛道持续进行创新研发。去年,盐津铺子的休闲魔芋制品营收达8.38亿元,其中辣味零食占比较高。
与盐津铺子一样,卫龙近年来也在休闲魔芋赛道进行深耕,其魔芋爽产品仅用几年时间就超越辣条,成为公司新的第一大单品。与此同时,卫龙也在持续针对海带这一低脂高纤、口感爽脆的食材进行研发,将海带应用于越来越多辣味零食中,其海带产品连续数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此外,业内企业也在不断拓展莲藕、山药、金针菇、竹笋、豆腐干、鹌鹑蛋等健康属性较强的食材在休闲食品领域应用的可能性,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兼具美味与健康的辣味零食。
除了探索突破原料的热量桎梏,如何将独特的风味与健康食材有机结合,也给中式辣味零食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今,越来越多的零食企业致力于在常见的香辣、麻辣口味之外,针对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将辣味与其他中式口味相结合,创造出复合口味,对辣味零食的口味进行进一步细分。酸辣味、烧烤味、山胡椒味、虎皮香辣味等日益丰富的辣味复合口味满足了消费者对多样化口味和味觉层次的追求,增强了辣味零食的吸引力,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我国零食企业以健康食材与中式辣味为切入口,精准捕捉到新消费形势下的需求风口,奠定了中式辣味零食快速增长的底层逻辑。
在新消费浪潮的推动下,中式辣味零食行业逐渐解除了与家庭式作坊的深度捆绑,以规范化生产与渠道变革为核心,对产业生态进行全面重构。
以多年前因家庭式作坊生产而在食品安全方面广受诟病的辣条行业为例,如今,众多辣条生产企业已引入了智能化生产线与信息化技术,从和面、挤压膨化、调味拌料到包装检测,每一道工艺流程都严格贯彻标准化与规范化要求。部分企业还打造了制药级GMP车间,采用初、中、高效三级过滤系统,滤除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保持车间的空气洁净度,同时通过臭氧自动定时定量对空气、设备及工器具进行消毒,确保辣条产品的卫生安全。这一转变反映出近年来零食行业的规范化生产趋势。
在中式辣味零食产品出厂后,如何让其依托渠道矩阵精准触达市场,深刻地考验着企业把握新消费形势的敏锐度。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改变,零食量贩渠道及电商渠道成为行业的必争之地,众多业内企业针对这一趋势对渠道占比进行了调整。2017年,盐津铺子在直营商超渠道的营收占比高达53.57%。截至去年年底,其商超渠道的营收占比已下降至3.55%,经销及其他新渠道占比达74.59%,电商渠道占比21.86%。卫龙在2023年进一步拓展了线上渠道,紧跟线上平台的流量变迁趋势,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微信小店推广等方式,实现了电商渠道的全平台覆盖。去年,卫龙线亿元,与线下渠道形成了有力互补。
王泽华表示,主动拥抱渠道变革的企业将率先分享新消费时代的红利。与传统渠道相比,零食量贩、线上直播平台等新渠道能显著提升效率。量贩零食店通过缩短商品流通环节降低加价率,配合散称形式有效降低消费门槛;线上直播平台则依托高效流量分发机制,精准触达海量潜在消费者。
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矩阵的战略打法,中式辣味零食企业获得了市场规模增长和渠道占比提升的双重红利,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构建更助推其加速拓展全球市场。
供应链范围局限、品质参差不齐以及饮食文化差异等因素,曾一度制约着中式辣味零食的规模化出口,但随着社交平台和线上渠道的广泛连通,全球许多地区的年轻消费者对中式零食的接纳度正迅速提高。中式辣味零食企业纷纷通过供应链本土化、增强产品的地域适应性等方式,加速“出海”进程。
2023年,卫龙成立海外事业发展中心,全面拓展海外布局。其根据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推出了多种本土化产品。例如,在日本推出和风芥末味辣条,在韩国推出“辣条+冰美式”套餐,在泰国和印尼推出冬阴功味辣条和仁当味辣条。同时,卫龙还与沃尔玛、Costco等国际商超达成合作,进驻其销售渠道;通过TikTok发起“辣条盲测”“辣条吃播”等活动,吸引欧美地区年轻人的关注。今年,卫龙计划在越南建厂以降低关税,并在东南亚开设100家体验店。
今年2月,盐津铺子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拟在泰国设立全资子公司,并重点打造以魔芋、薯片等为核心产品的智能化生产基地。同时,其也致力于通过与当地客户共创,攻克产品的地域适应性难关。张学武表示,今年公司将精耕东南亚市场,开拓日韩、欧美市场,将旗下品牌的中式辣味零食推向全球。
以辣味鳀鱼零食为代表产品的劲仔食品的“出海”战略与盐津铺子类似。2018年,其在非洲肯尼亚投资建设水产品初加工基地,使肯尼亚野生鳀鱼实现了对华出口。同时,依托东南亚、非洲等地的原料采购网络,年进口鳀鱼数万吨,通过“海外初加工+国内精加工”的双轨模式完成成品生产再实现外销,不仅降低了运输损耗,更通过规模化采购增强了议价能力。目前,其产品已出口到海外近40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境外营收同比增长达90.05%。
王泽华表示,各国对食品行业的监管政策法规存在差异,这对零食企业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海外消费者的饮食习惯要求企业在零食的口味上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与创新。因此,产品能够在海外落地生根意味着企业已通过标准化与本地化的双重测试。
在品质创新、技术突破与供应链布局的协同驱动下,中式辣味零食行业展现出蓬勃发展势头。朱丹蓬表示,当前海外中式辣味零食的市场渗透仍处于初期阶段,伴随企业“出海”的深入推进,这片市场将孕育广阔的增量空间。